用好《军事理论》课程思政资源培养战略人才
发布时间:2022-01-26 22:09:3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这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培养战略人才的内涵、方法和必要性。
战略人才的特质需要军事理论教育涵养。针对战略人才特质,一是要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二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三是复合型,战略性人才的特质符合一般人才的特质,但从培养目标、方法和具体内涵来看,其定位和要求显然更高,更加注重对人才的价值塑造,更加注重个人成长成才成功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统一,也更加需要战略人才聚焦解决世界经济、科技、健康等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国家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要实现这些目标,从课堂教学的层面考虑,要充分挖掘、运用多门课程蕴含的专业知识和价值塑造的教学资源。从现有的高校课程设置来看,《军事理论》是其中之一。2019年,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该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其中“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目标要求与培养战略人才的目标要求及战略人才的特质具有极强的一致性。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军事课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服务。这一规定体现出鲜明的共建性和交叉性,应当更容易汇集教学资源,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在现实中却存在课程归属的模糊性问题,导致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实效都难以得到保证。造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指导和管理这门课程的职能部门交叉,且不负责具体的教学管理。目前,《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以国防动员部门指导、管理为主。尤其是《军事技能》,由高校所在省、市国防动员部门全程指导、监督,并在选派军训教官、方案、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但对《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关注较少。对应教育部门,该课程的建设又归口体艺部门,但该部门主要负责的又是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领域。这种设置导致多头指导变成缺乏专业指导的现状。
二是地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尚缺乏统一规范。调研发现,《军事理论》课程由高校武装部、保卫部门设置、指导、管理居多,将课程教学以专题的形式穿插在军事技能训练过程中,以大班授课为主,课时和教学效果都难以得到保证。直到《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印发后,一些地方高校教务部门才将《军事理论》作为必修课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或管理类教学科研单位负责实施,以小班教学的方式,完成36个学时的授课任务。
三是学科归属不明晰。军事理论在军队院校可以归属军事学学科,但地方高校没有设置军事学的权限,这制约了军事理论课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项目申报,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为了发挥好军事理论教育对于战略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迫切需要解决好《军事理论》课程归属问题。同时,要充分挖掘好《军事理论》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
我国的军事理论形成和发展继承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思想,在无数革命先烈的实践探索中凝练、升华,在国防建设中开拓创新。我国的军队建设、军事理论创新发展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伴相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所需来看,加强国防建设,凝聚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有力的保障力量,这离不开一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战略人才积极投身国防建设,主动对接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自觉将个人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其内在精神动力在于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塑造。
目前,《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国防建设和动员、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形势、军事思想、新军事革命、现代战争和信息化装备等,既包括了思想意识的教育引导内容,也包括了跟打赢信息化战争密切相关的科研攻关战略任务,能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激发大学生的爱党报国意识。因此,要充分发挥《军事理论》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政策优势,加强课程建设。
一是明确《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归属,将其与《军事技能》分离,交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单位管理,严格执行小班课程教学,确保完成规定学时,解决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局限,并以《军事理论》为载体,培育课程思政的生长点,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互融互促。
二是通过成立国家安全与国防教育相关研究机构等措施,畅通军事理论课教师在项目申报、科研平台构建渠道,可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学科支撑,助推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培育地方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科研领军人才。
三是构建课堂教学实践体验“双循环”场域。一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法,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设置讨论话题,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利用AR、人工智能、仿真技术,结合国防动员、现代战争和信息化装备教学要求,模拟实战对决和武器运用场景,组建学生讲师团,构建线上线下互动体验课堂,将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学生的自觉参与。最终打造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的“双循环”场域,全方位、高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战略人才培养目标。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