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县希望职业学校
成都郫县希望职业学校联系电话

咨询热线 认领后显示你的电话

默哀!成都希望学子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

发布时间:2021-08-05 14:45:41

5月22日,是让亿万中国人悲痛的一天。22日13时02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享年99岁。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仅仅相隔五分钟,痛失两位院士,神州黯然,举国悲伤。


5月24日上午,成都希望职业学校院团委组织团员在国旗下为袁隆平举行默哀仪式。


希望学院师生用默哀的方式,表达对袁隆平的缅怀。学生表示:“袁爷爷一生淡泊名利,潜心科研,造福人民。他的付出才让我们食无忧。我们会谨记您的教诲,传承您的精神。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


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此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谁来养活中国”他给出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当记者问他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他坚定回答,“不可能了”!


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曾经历过粮食短缺的痛苦,袁隆平这一代人对于粮食格外珍爱,2013年,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番话给无数人敲响了警钟“我们辛辛苦苦地钻研来提高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提高了单产之后呢,又浪费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


珍惜粮食也是袁隆平对学生的要求,他曾表示自己挑研究生有一个条件,不下田就不带,只有亲身下过田,体会过“锄禾日当午”艰辛的人才会对“粒粒皆辛苦”有深刻体会。


袁隆平的梦想“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临近90岁时袁隆平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他说要再完成两个目标才能放心退休,第一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第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将沧海变为桑田,他一直在朝着这两个目标不断努力。


袁隆平曾多次畅谈他的两个梦想,除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年轻人去奋斗去贡献会有回报”袁隆平曾寄语正在追求梦想的年轻人,他表示年轻人要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不要被不好的现象所影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是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回报的”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送别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

 
在线咨询
报名咨询热线
认领后显示你的电话
报名咨询热线